English

张献忠千船沉银将露真容

1999-05-22 来源:生活时报 听雨 圣明 我有话说

“千船沉银”一说的由来

神秘的川西,埋藏着一个秘密,300多年前,著名农民起义军领袖张献忠在和地主武装杨展的部队激战中痛失的整整一千船金银财宝,由于资金奇缺等原因至今无人发掘而尘封土埋。

四川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王纲一语惊人。齐鲁晚报记者获知这一消息,采访了王教授,并请他出示了相关的证据。

事情很清楚,如此巨额金银,对国家来说不仅是一笔物质财富,也是研究明清之际历史的极重要的文物,其价值之高自不待言。

面对记者的疑惑,王教授徐徐道明其多年来的研究结果。

张献忠,陕北延安人,面黄如虎,体格魁梧,号“八大王”,现代中国人知道李自成的几乎必然知道张献忠,这是个带点“匪气”的英雄,史称他不仅多次诈降朝廷,戏弄朝廷,而且还“好掠好焚”。

除了一把大火烧掉朱元璋的祖坟,又一把大火烧掉成都外,这个陕北老农民还喜欢“抢劫”——专抢巨室豪富,达官贵人,积其历年所抢,据说富可敌国,崇祯皇帝和他相比也只能算是“小户”而已。

占领成都,建立“大顺”政权后,张献忠似乎“抢”性难改,也就渐渐失去民心。1646年,他的部将刘进像吴三桂一样弃关把清兵引进了四川,“大顺王”张献忠见势不妙,决定弃都,“携历年所抢”一千船金银财宝率部十万向川西突围。问题是,带着金银的军队如同带着美女一样怯战,转移途中猝遇地主武装杨展,曾杀得官军伏尸万里的农民军居然被杂牌军杨展大败,千船金银也被对方一把大火烧得沉入江底,张献忠只带少数亲军突围成功。

史家谈史,言必有据。王教授出示的《清实录》、《蜀破镜》、《乐山县志》等正史、野史、地方志,都从各个角度叙述了这段史实,时间是1646年8月(农历七月),嗣后的历代史家记载也都证实这场“沉银之战”并非虚妄。

现场调查,物证凿凿

金沉何处,羚羊挂角

考古既重史料,更重物证。

为使这段惊心动魄的史实大白于天下,记者于4月22日、23日、24日多次与沉船所在地,彭山县政府和彭山江口镇政府联系,取得了他们的支持,于4月25日偕王纲教授同车前往实地勘察。

途中,王教授告诉记者,事实上,他于1993年秋即应当地政府之邀前往实地考察。

考察结果令人满意:1990年8月,渔民邬长福网得大小银锭各一,大者3斤,小者一两。

1992年12月,工人黄某捞得银锭一个,一农机站农民亦在河边淤泥中发现明代翘角银锭2枚,各3.7斤,上镌“闵杰”2字。

这使他相信自己的史料有了实证。

我们于4月25日中午到达藏宝之地——彭山江口镇。

当地一位名叫帅西孟的老人告诉我们,前几年县里曾组织人员对江口镇下游勘探,但后来因财力有限而不了了之。

根据现场地质专家的推测,沉银很可能出人意料地会出现在上游的淤泥中。

因为可以确定的是,当年张献忠的千船是在江口镇的江中沉没的,这段河道多乱石,而上游和下游则多泥沙,在流水的长年冲刷下,覆盖在金银上的河泥多被冲走,久而久之,银锭之下反而形成空洞,银锭就会向后倒,周而复始银锭就会“迈步”向上游“走”去,这个简单的物理现象在《十万个为什么》里都有介绍,应该不难理解,但问题是“上游”的概念很宽泛,沉银应该在哪一段呢?

专家推断:很可能在江口镇到府河大桥这一段。

动用雷达寻宝,六月下旬见分晓

奔波多天,我们总算在4月26日亲睹江中沉银的风采。

彭山县文物管理所现藏江底沉银两锭,各重约1850克,长20厘米,高10厘米。

毕竟300多年过去了,泥封日久,银色略显暗淡,但当年银锭(元宝)真有这么大,还是超出了我们的想象。据文物管理所的方明介绍,这些银锭是1992年1月30日在江口镇上场梅花村发现的,据权威部门测定,银锭含银量当在95%以上,纯度很高。

1998年7月,彭山县灵石乡村民张志华在河中淘沙,还曾淘出一个银鼎来,足证当年张献忠的沉船上“花样”还挺多呢。

“老虎滩”张献忠千船沉银的消息在海内外传开后,立即引起方方面面的关注。

既然沉银已被证实,那么如何打捞沉银,打捞需要多少资金也就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

国内打捞界人士普遍认为,虽然在300多年的时间内,沉银会因各种原因而“自说自话”跑离原地,但“苹果掉下,离树不远”,就目前国内先进的探测、打捞技术而言,适于用“老虎滩”沉银的打捞手段还是较多的。

综合专家意见,大致已有下列设想:

改道说——

“老虎滩”附近约2公里的沉银区域目前正处于枯水期,水深仅1一2米,河床宽约50米,若让河水改道而走,则此处河床便全裸,排干积水,露天挖掘,可迅速取得成果。

此举投资较大,但“直捣黄龙”,直截了当。

截流说——

300多年前的那场战争发生于农历七月,正值丰水期,据此推算,当时水深约十多米,而结合300多年来川西地区的水文气象特征推测,埋在“沉银”上的泥沙不会超过20米。

府河水流量近年来已大逊于往常,水量既然偏枯则干脆截断上游,裸露下游发掘即可,这样投资小,见效大。

据地质测勘部门提供的数据,对地下20米深的地方进行采掘作业,工程投资一般为200万元左右,但是江面操作,不可知因素很多,加上气象因素干扰,“200万元”只是个概算而已。最佳方案应是“定位挖掘”,而不是“地毯式轰炸”。

舆论的哗动终于令“真人”露相了。

4月底,四川省地勘局高级工程师李明雄向记者透露,他“对沉银略知根底”——

早在7年前,李明雄所在单位应彭山县政府之邀,由李带队一行8人在江口镇“老虎滩”一带进行了初步勘探,当时的作业原则是“不声张”。

勘探从江口镇北端府河与古南河交汇处起,往南直溯邬店渡口,在长约3公里的河道上展开,当时采用了高精度磁测和激电法两种金属探测器,能探查河底10米深处。

勘查结果,发现7处“异常地段”,其中3处已肯定与大批金属物有关,勘查人员当时还在河堤上分别作M1、M2、M3的标记,并于1993年1月15日绘制了定位图纸。

但是,“钱”!由于资金短缺,打捞杳如黄鹤。

这个消息的披露再次在蓉城激起轩然大波。

彭山县最近表示:“经费再困难”,也准备于6月底完成对“老虎滩”地区的“雷达大扫荡”,即启动最先进的雷达测定设备对沉银区地下100米深范围进行“抠心挖肚”的全方位勘探。

当然,由于地下沉银属于国家文物,打捞还需先行审批,履行正常手续,目前,资金的筹集和手续的审报正呈“齐头并进”之势。

到我们发稿为止,最大的“买家”现已浮出水面:4月29日晚7时30分,香港某公司驻京代表致电王纲教授:“有鉴于当地政府的财政困难,我们愿投资五千万元为国家打捞江口沉银!”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